当前位置:首页 >> 书讯书评 >> 漫漫茶史 千年茶香
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
- 评《宋才子传笺证》
- 叶逢春刊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》出...
- 饾版精印与大众画谱之完美结合——...
- 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流传考
- 善本掌故:敦煌本《坛经》的前世今...
- 写在《南宋初刻周易注疏》出版之后
- 回到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
- 《徽州文书》(第一辑)出版
- 三十载潜心研究 石林词第一注本—...
- 土与火的荣光——读《大元 · 仓:太...
- 只眼独具话辛亥
-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《德国普...
- 上古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新推进——评...
- 一位日本学者的睡虎地秦简研究
- 记《唐人小说与民俗意象研究》的出...
书讯书评
漫漫茶史 千年茶香
发布时间:2010-3-18 0:00:00 作者:钮君怡






虽然有了咖啡和可乐,但是“茶”这种饮品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。从古至今,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,还是在文学作品里,总少不了“茶”的身影。茶可以大雅,也可以大俗。《红楼梦》中贵族们饮茶,茶叶自然是顶级的,而水、炉子、炭火、茶具均极讲究,煮茶、品茶都充满一种仪式的美感,显示出一种精致、优雅,充满情趣的生活方式,因有“一部《红楼梦》,满纸茶叶香”之说。而平民百姓、贩夫走卒的生活也离不开茶,一把茶叶,不论好坏,用热水冲开,大口大口喝起来,就是一个解渴。
中国是最早发现与使用茶叶的国家,传说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之”(《神农本草经》)。如此算来,茶在中国已有近五千年历史了。而茶作为一种日常饮品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,当时巴蜀地区已流行饮茶,至魏晋南北朝,南方普遍有饮茶习俗。唐代,饮茶习俗流传至京城,“遂成风俗”,“城市多开店铺,煎茶卖之,不问道俗,到处煮饮。其茶自江淮而来,舟车相继,所在山积,色额甚多”(唐封演《封氏闻见记》卷六《饮茶》)。 陆羽《茶经》的出现,既是唐代茶业兴盛结出的硕果,又进一步促进了饮茶风气的流行和制茶、饮茶技术的推广。陆羽,名疾,字鸿渐、季疵,号桑宁翁、竟陵子,唐代复州竞陵人(今湖北天门)。安史之乱时,陆羽为避祸隐居于浙江苕溪(今湖州),在此期间写作了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全面介绍茶学的著作一《茶经》,陆羽也因此被尊称为“茶圣”、“茶神”和“茶仙”。
上海古籍出版社“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注丛书”收录的《茶经》,既是一部农学著作,又是一部阐述茶文化的著作。书中详细描述了复杂、细致的制茶、煎茶、饮茶的方法,使人倍感雅致;记载的饮茶史料,也增添了饮茶的趣味。《茶经》共十篇,分别论述了茶的起源及鉴别方法,制造饼茶的工具,饼茶的制作方法,煎茶与饮茶的器具,煎茶的方法,茶的饮用,茶的史料,茶叶的产区,制茶、煮茶工具的制作方法,茶图等十个方面。
陆羽写作《茶经》,亲到产区了解茶叶生长,观察茶农加工茶叶,了解民间烹茶方法,并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一整套采茶、蒸青、焙制、碾末、煎饮乃至鉴别的方法。这是《茶经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。唐代以前的制茶方法都较为原始,陆羽则致力于制作较为精细的蒸青饼茶,他在《茶经》中详细记述了采摘、蒸茶、捣茶、拍茶、晾晒、焙茶等一系列工序,并根据饼茶制作的需要,设计或改进了制茶工具。唐代之前,茶多为煮饮,陆羽则发展出煎茶法,分为炙茶、热捣、研末、煮水、煎茶、酌茶等步骤。这样,茶叶的生产、制作更具“科学性”,茶叶更易于保存,便于运输,而且饮用的口感更佳,渐具文化意味。
此书除陆羽的《茶经》外,另收录三种重要的茶书。宋代,茶以团饼茶为主,蔡襄的《茶录》记述了饮用团饼茶的要领与所需器具,介绍了宋代流行的“点茶法”及“斗茶”活动;黄儒的《品茶要录》则侧重于茶的鉴别方法,探讨制造饼茶的十种弊端。明代,炒青绿茶的制造工艺逐步完善,成为主流,许次纾的《茶疏》全面介绍了制茶、藏茶与饮茶的方法和技术。阅读此书,我们可对纵贯唐、宋、明三代的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有一脉络清晰的了解。 (《〈茶经〉译注》[唐]陆羽等撰,宋一明译注,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,估价20.00元)
(来源:古籍新书报 2009年11月)







中国是最早发现与使用茶叶的国家,传说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之”(《神农本草经》)。如此算来,茶在中国已有近五千年历史了。而茶作为一种日常饮品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,当时巴蜀地区已流行饮茶,至魏晋南北朝,南方普遍有饮茶习俗。唐代,饮茶习俗流传至京城,“遂成风俗”,“城市多开店铺,煎茶卖之,不问道俗,到处煮饮。其茶自江淮而来,舟车相继,所在山积,色额甚多”(唐封演《封氏闻见记》卷六《饮茶》)。 陆羽《茶经》的出现,既是唐代茶业兴盛结出的硕果,又进一步促进了饮茶风气的流行和制茶、饮茶技术的推广。陆羽,名疾,字鸿渐、季疵,号桑宁翁、竟陵子,唐代复州竞陵人(今湖北天门)。安史之乱时,陆羽为避祸隐居于浙江苕溪(今湖州),在此期间写作了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全面介绍茶学的著作一《茶经》,陆羽也因此被尊称为“茶圣”、“茶神”和“茶仙”。
上海古籍出版社“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注丛书”收录的《茶经》,既是一部农学著作,又是一部阐述茶文化的著作。书中详细描述了复杂、细致的制茶、煎茶、饮茶的方法,使人倍感雅致;记载的饮茶史料,也增添了饮茶的趣味。《茶经》共十篇,分别论述了茶的起源及鉴别方法,制造饼茶的工具,饼茶的制作方法,煎茶与饮茶的器具,煎茶的方法,茶的饮用,茶的史料,茶叶的产区,制茶、煮茶工具的制作方法,茶图等十个方面。
陆羽写作《茶经》,亲到产区了解茶叶生长,观察茶农加工茶叶,了解民间烹茶方法,并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一整套采茶、蒸青、焙制、碾末、煎饮乃至鉴别的方法。这是《茶经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。唐代以前的制茶方法都较为原始,陆羽则致力于制作较为精细的蒸青饼茶,他在《茶经》中详细记述了采摘、蒸茶、捣茶、拍茶、晾晒、焙茶等一系列工序,并根据饼茶制作的需要,设计或改进了制茶工具。唐代之前,茶多为煮饮,陆羽则发展出煎茶法,分为炙茶、热捣、研末、煮水、煎茶、酌茶等步骤。这样,茶叶的生产、制作更具“科学性”,茶叶更易于保存,便于运输,而且饮用的口感更佳,渐具文化意味。
此书除陆羽的《茶经》外,另收录三种重要的茶书。宋代,茶以团饼茶为主,蔡襄的《茶录》记述了饮用团饼茶的要领与所需器具,介绍了宋代流行的“点茶法”及“斗茶”活动;黄儒的《品茶要录》则侧重于茶的鉴别方法,探讨制造饼茶的十种弊端。明代,炒青绿茶的制造工艺逐步完善,成为主流,许次纾的《茶疏》全面介绍了制茶、藏茶与饮茶的方法和技术。阅读此书,我们可对纵贯唐、宋、明三代的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有一脉络清晰的了解。 (《〈茶经〉译注》[唐]陆羽等撰,宋一明译注,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,估价20.00元)